传说中,汪精卫是个“手拿一张好牌,结果却打得一塌糊涂”的人,他还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最糟糕的结局。很遗憾,汪精卫。早期改造热情高涨,敢于刺杀摄政王汪精卫的才调谁也无法否认,1902年,就考中了秀才,并且成为广东府第一名。伴随着教育制度的变化,汪精卫也像很多人一样,做出了留学日本的选择。他与孙中山不期而遇,加入同盟会,又因笔杆子的高超,成为同盟会章程起草人之一。

他就是合适的国民党元老。如果要做改过自新的人,必然要与老派势力划清界限,否则就会显露出改过自新的热情。老汪精卫对于孙中山仍然是比较支持的,所以他拿起笔,用“精卫”的笔名,在当时的《民报》上发表了《民族国民》、《论改造之趋势》、《驳改造能召瓜分说》等文章。它的内容,主要是宣传新思想,抨击康有为、梁启超等人的“保皇论”,这让孙中山对此竖起了大拇指。

实际上,史论纵横认为,汪精卫叛国,其实更多的是“既生蒋何生汪”,如果不是被蒋介石架空,而是还掌握着政权,我想汪精卫是不会叛国的,在九一八事变中,汪精卫是极力建议张学良反叛的(也许更多的是希望获得话语权),汪精卫和蒋介石,实际上汪精卫应该是孙中山的正传,结果,因为蒋介石以退为进,娶了宋美龄后,来了一场反杀,汪精卫被那些大财阀所抛弃。

谈起汪精卫,也许很多人会想到,在抗战时期,汪精卫曾为日本帝国主义卖国,向日本帝国主义投降,当然,他没有受到人民的审判,1944年在日本死于骨髓肿大,但死后,汪精卫也没有得到安宁,除了墓穴被炸毁,骨灰散落四面八方,可以说汉奸这个名字,无论过去,还是今后一千年,都将被人们铭记。

早年革命时期,汪精卫是个颇有抱负的少年,曾亲自前往北京谋刺摄政王,从这一举动看来,汪精卫其实是不怕死的,否则就不会在国民政府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,他之所以堕落的主要原因,还在于他骨子里的软弱性格,甚至于有些犹豫不决,以致对身边人提出的意见,有时也是分不清是非。

关于身体的柔弱,可以从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说起,汪精卫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,他的父亲中国举人,当过一名小官,但俸禄不算很高,但即使这样,他的父亲还是要像个官宦人家的样子,因为十个指头不沾春水,所以家务事,其实都是由母亲操劳的,汪精卫后来在回忆中还提到自己的母亲,他觉得自己的母亲一辈子都在忧愁,而随着父亲的去世,汪精卫也不得不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,从而养成了优柔寡断的性格。

谋害摄政王后,汪精卫幸免于难,这起意外事件使汪精卫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原来他认为是要拯救这个社会的命运,但是在与摄政王交谈时,他优柔寡断的性格却影响了他,虽然两人的阶级立场不同,但汪精卫却明白摄政王的难处,而且两人之间也能互相理解,这似乎有点难以想象。它还为汪精卫政治生涯中的妥协埋下了伏笔。可见,在他投降之前,无论发生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,汪精卫所采取的状态都是一种逃避,不是一种积极的逃避,也正因此,他逐渐被国民政府边缘化也成了一种必然。

事实上,人们也许不知道,虽然汪精卫是个不折不扣的汉奸,但对他来说,还是有一些正面的评价的,首先,汪本人并没有什么不好的行为,他不抽烟,不喝酒,不赌博,也不和女人亲近,这是个不错的评价。另外,九一八事变后,汪精卫曾一度是个坚强的主战派,当然后来又因其自身性格的原因,而在日本投降后,汪精卫虽然组织了伪军,并与日军合作,管理着沦陷区的民众,但在中国的战场上,日军的伺候,特别是对重庆和陕西的不作为,被认为是汪精卫斡旋的结果。

还有人说,汪精卫在投降前留下了一封信,信中说,汪精卫的南京伪政府和法国沦陷后的维希政府,都是为今后可能取得轴心国胜利而必须作出的妥协。李宗仁将军还说,汪精卫虽然在国民政府没有军事指挥权,但他与许多国民革命军将领关系良好,并未写信诱降他们,可见汪精卫本身就有自我克制的习惯。